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

20140531漫遊珊瑚礁

    這次是進階班第一次上課,我非常期待,知道今天要上的是關於珊瑚礁和綠島的課程。有別於之前的初階班是講陸地上的生態。一到教室,就看到投影片上寫著「漫遊珊瑚礁~綠島新視界」的字樣,讓我有「煥然一新」的感覺,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,這次的講海洋的生態─珊瑚礁,讓之前沒有接觸類似課程的我非常期待。
    這次的老師是羅力導演,他的自然名叫做海龍,因為海龍是海裡面非常重要的水質指標,當影片介紹海龍時,海龍爸爸應該希望自己是一條生活在很乾淨的海裡中的海龍。所以海龍爸爸致力於很多海洋生態的保育。
   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,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,但是住在這個島上的我們,卻因為人們的貪婪,所以被遭到無情的破壞。這次海龍爸爸由於是記錄片的導演,所以他播放了他自己所拍攝的紀錄片給我們看,其中一部就是在講有關台灣其中的一個原住民族達悟族,他們生活在台灣的一個外島蘭嶼,大概在三到五月之間會舉辦著名的飛魚季,可是達悟族人不像我們一樣直接開大船出去將所有的魚一網打盡,而是有很多的禁忌在規範著。例如剛開始在捕魚的時候,只能小船出海,大船不許出港,由於飛魚是洄游性的魚類,所以游在最前面的,一定是最強壯的飛魚,所以讓強壯的魚到北方產卵,之後才產出大量及強壯的飛魚。如此可確保飛魚的族群數量;到了中期的時候,就可以開較大型的船出去捕撈,因為魚獲量會很多;到了後期,會召集全村的人,開一艘特大號的船,拿特大號的網子出去捕。這樣不但可以當地維持居民的生計,顧及飛魚的數量,後代子孫也可以享用。從他們的態度就可以知道,他們多麼珍惜大自然的動植物。
    今天的重點是珊瑚礁,海洋佔全球的面積約70%,而珊瑚只佔海洋的0.3%,可是牠卻孕育海中1/4的生物,許多生物就把珊瑚礁當成自己的家,例如知名的小丑魚。所以我覺得珊瑚礁等於是海底的熱帶雨林,在海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    珊瑚礁的魚類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:
(1)    隱密性:石狗公、魚、葉魚、沙地扭尾、剃刀魚
這些魚類會利用環境來隱藏自己,例如沙地扭尾會躲在有沙子的地方,白天躲是為了要吃別的小魚,晚上躲是為了要躲避獵食者。牠會靠扭動尾巴讓沙塵揚起,幫助自己躲進沙中
(2)    共生性.1:小丑魚、三點白
這種魚會和海葵有互利共生的關係,小丑魚會引浮游生物過來給海葵吃,小丑魚在有危險時,會躲進海葵裡,海葵可以保護小丑魚,因為海葵的刺細胞傷害不到牠。
(3)    共生性.2:印魚、魚醫生
這種魚會和其他魚類有片利共生的關係,例如魚醫生是吃寄生蟲,所以其他魚類就會去找魚醫生來清潔身上的寄生蟲。
(4)    群聚性:黃尾冬、四線笛鯛、幼魚、沙丁魚
這種魚因為自己非常的小隻,所以就呼朋引伴,召集很多的魚聚在一起,變成一群大魚,讓掠食者不敢靠近,達到威嚇的作用。
(5)    防禦性:獅子魚、魟魚
這種魚利用本身自己的毒液或是武器來趕走敵人,有句台語俗諺說「一魟、二虎、三沙毛、四臭肚、五變身苦」這些就是五大毒魚排名。
(6)    地域性:魔鬼砲彈、海鰻、虎斑諄、裸胸鯙、五彩鰻
(7)    害羞性:沙園鰻
    目前我們台灣現在的珊瑚已經岌岌可危了,綠島就是其中一個例子,那裡的生態遭受了很大的威脅,在綠島有著世界上年紀最大的珊瑚,活了1300歲,在1980年代時,這裡曾經是生態天堂,可是現代人愈來愈重視遊憩和休閒,所以綠島變成了度假聖地,每年大約有40萬人到綠島觀光,雖然為綠島帶來很大的經濟效應,但是對生態的破壞及影響也非常大。加上沈船的廢墟遲遲沒有打撈,導致綠島的生態每況愈下,由於海龍爸爸不忍心看到這一幕,所以就和荒野保護協會合作,製作紀錄片、召開記者會等,所以當我們看到海底變乾淨,海龍爸爸也功不可沒哦!
    由於2001年納莉颱風重創北台灣,為了防洪所以興建了員山子分洪道。但是萬萬沒想到,員山子分洪道泄洪的地方--東北角,原本是北台灣珊瑚礁的重要棲地。如今,只要雨大一點,東北角就是一片黃沙滾滾,珊瑚礁再也不適合生存。所以人類的規劃沒有與生態共存,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,迫使我們失去了這片美麗的土地,這不是得不償失嗎。
    英國詩人梅士菲爾德有一首詩:
「我必須再回到海上,因為奔潮的呼喚;
是一個野性的呼喚,明朗的呼喚,不能違叛;
我只要一個大風天,白雲飛揚,
只有破碎的浪花,噴灑的淚珠,
以及海鷗的啼唱!」
如上面的詩所講的,我們有沒有聽到海洋的呼喚呢?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